全球最值錢奢侈品帝國併購史!LVMH旗下到底有多少品牌?

由時裝品牌Louis Vuitton、香檳品牌Moët et Chandon以及干邑品牌Hennessy合併而成的LVMH集團,自法國首富Bernard Arnault在1990年代執掌後,憑藉住似足私募股權的品牌併購戰略,至今擁有多達75個品牌,本文詳細介紹LVMH旗下重大品牌併購史。

為什麼LVMH集團會持續收購奢侈品牌?

現在旅客走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Louis Vuitton、Sephora、Tiffany、Celine、Loewe、Dior店門通通屬於奢侈品帝國LVMH集團旗下。有指Bernard Arnault對品牌的執著源自於年少時在紐約坐的士,他詢問司機是否對法國有多了解,對方回覆指不知道總統是誰,但他卻有聽過Dior,令Bernard Arnault認定如果一個品牌的知名度比一個國家的總統還要高,意味品牌的力量無窮,為日後LVMH數十年間超過60次的併購埋下種子。

Syfe 環球百份百股票組合如何投資全球最頂尖公司

1984年收購Dior母企Boussac後立志打造世界上首個奢侈品集團

1984年收購Dior母公司Boussac時,Bernard Arnault核心目的並非紡織業務,而是看中Dior所承載的戰後法國時尚復興象徵意義。當時Bernard Arnault象徵式地以一法郎收購Boussac,並向政府保證將保留就業機會,不過五年之內,他賣掉了大部分資產、解僱約8,000名員工,只留下了Dior,因為Bernard Arnault認定奢侈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歷史積澱與文化敘事,這種無形資產能轉化為長期溢價。

後來Bernard Arnaul接受訪問時提到當年收購Dior時已經告知團隊將打造世界上第一個奢侈品集團,願景是創造一種架構,讓各個品牌享有創作自由,同時擁有大集團的資金支持,令品牌能夠聘用最優秀的人才,達致協同效應。

重視名設計師效應:1996年收購Céline後起用Michael Kors帶領品牌轉型

1996年收購Céline後,他大膽提拔Michael Kors為創意總監,將品牌從年收2000萬美元的小眾品牌轉型為全球性奢侈品牌。此後,John Galliano(Dior)、Marc Jacobs(Louis Vuitton)等設計師的任命,均體現其「以創意驅動商業」的理念。

多元化品牌組合:2011年收購Bulgari擴大腕錶和珠寶市場份額

LVMH的業務包括時裝與皮革製品、精選零售、鐘錶與珠寶、香水與化妝品以及其他活動。當中2011年3月,LVMH宣布以3.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Bulgari家族持有的50.4%股份,並公開收購剩餘股份,使LVMH在腕錶和珠寶市場的份額大幅增加。

2016年Bernard Arnault的兒子Alexandre Arnault向父親介紹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德國行李箱品牌Rimowa,並且親自協助收購方案,最終LVMH宣佈以約6.4億歐元收購Rimowa 80%股份。

LVMH史上最高品牌收購紀錄:2021年以158億美元收購Tiffany

LVMH往往在經濟低迷或市場不景氣時尋找收購機會。在危機中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獲得目標品牌。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間,Tiffany的銷售急劇下降,這使得LVMH以158億美元完成了對美國珠寶公司Tiffany & Co.的收購,儘管最初協議價為162億美元。

如何輕鬆投資世界頂尖企業?簡單方法在此

LVMH旗下品牌併購時間表

Merger YearBrand
Before 1990sChristian Dior、Le Bon Marché、Louis Vuitton、Moët & Chandon、Hennessy、Givenchy
1993Berluti、Kenzo
1994Guerlain
1995Fred
1996Loewe、Celine
1997Sephora、DFS Group、Marc Jacobs
1998LE BON MARCHE RIVE GAUCHE
1999TAG Heuer、Chaumet、Zenith、Make Up For Ever
2000FRESH, PUCCI, CONNAISSANCE DES ARTS
2001Fendi、Emilio Pucci、La Samaritaine
2007GROUPE LES ECHOS
2008Hublot
2011Bulgari
2012Loro Piana
2016Rimowa
2019Belmond 
2021Tiffany & Co.
2023Barton Perreira
2024L’Epée 1839

本文僅供參考,不應視為財務建議。本文無意推銷任何特定投資,也無意提供或建議買賣任何特定證券。所有形式的投資都有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投資金額的風險。過去的回報並不保證未來的表現。投資者應考慮自身情況。此處包含的資訊並不構成從事任何投資活動的要約、任何招攬、邀請或建議。本文章內容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