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掀起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熱潮,從Google trend數字反映,ChatGPT已經進入一般普羅大眾的生活,熱度可比《星球大戰》,搜尋次數亦領先AI及ML等字眼,可謂成為人工智能代名詞。同時各大研究機構隨即附和,提出將來若干年後,將創造出數以萬億計的市場規模(TAM)。而更多時候是助燃股票市場提前透支新科技的潛力,故此本文將排除這種虛幻的數字,而是從實際情況﹐包括行業演化、企業及頂尖人才的言行去探討AI。
AI必然是大勢所趨嗎?
回望過去一段發展歷史,的確可以見到AI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傳統AI其實已經做到歸納與預測。但後來Nvidia大力推動GPU的應用,改革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令到ChatGPT當中的T(Transformer)的技術日漸成熟,AI模型懂得理解上文下理,消化文本、圖像、音頻、視頻、代碼後生出具有創意的內容,即是今日的聊天機器人。
加上過去近10年,網絡世界數據量大幅增加,無論是Facebook及Twitter上的文字內容﹔Instragram的相片﹔還是YouTube影片上載量(如圖中所見*),均促成今日聊天機器人的出現。這亦是經歷過無數的大數據(Big Data)、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口號式發展後,真正具有意義地改變人類生活的產品面世。

聽其言
那麼各大企業在過去一段時間有何部署及計劃?事實上,根據高盛整合的數據**,在3000多間美股公司中,微軟毫無疑問地成為最經常在業績會上「開口埋口」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公司,自2019年初到2022年年底共提超過25次,遠超科網同業。

惟有趣的是,其他所謂FAANG大型科技股或許有意低調,在業績會並不無太多著墨,緊隨微軟其後的反而更多是中小型科技,例如是相片素材供應商Shutterstock,正著力地宣傳其生成的圖像技術。
觀其行
下一步就當然睇行動最實際,包括微軟在內,加上即使沒有大肆宣揚的亞馬遜、Meta、Google及蘋果,亦正在AI領域上進行軍備競賽。
根據研究機構Open.ai數據***顯示,令人意外的是亞馬遜為目前最積極搶人才的一間公司,擁有超過1萬名專責AI的員工(並沒有計及非專責工程師)。而Facebook母公司Meta則予人印象是專注VR及AR,其實亦設有逾5000個AI職位,佔集團6.5%人手。當然兩者在消費者層面卻不見得有新產品,特別是亞馬遜旗下Alexa智能助理根本無法與ChatGPT相提並論。
另一邊,微軟及Google則似乎重質不重量,微軟作為大股東的Open AI以及Google旗下的DeepMind分別只有154及371名員工***。或許當中的關鍵分野在於人數雖然重要,不過要創造出有影響力及劃時代的產品,仍看關鍵的領袖人物。


儘管各間科技公司對搶人才方式略有不同,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矽谷正吹起寒風,科技公司幾乎每日都有裁員消息﹐而AI職位的招聘仍然在逆境下持續,或許側面反映著這AI大趨勢並非一時三刻的風潮。
如何投資顛覆性科技?
到底這一輪AI熱潮會否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投資者應該持續留意這趨勢,而Syfe當然明白大家希望將睇法與信念,反映在自己投資組合之上,我們的主題組合提供顛覆性科技組合,讓投資者更容易執行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Domo https://www.domo.com/blog/data-never-sleeps-hits-double-digits/
**高盛,按羅素3000指數系統公司在2019年第1季至2022年第4季的業績會議
https://twitter.com/Maverick_Equity/status/1641808063391838209/photo/1
***資料來源︰Glass.ai根據公開信息和LinkedIn個人資料編制的數據。
本資訊只供參考,並不構成或不應被詮釋為要約、招攬或建議作出任何投資。所有形式的投資都有風險,包括可能會損失投資本金,投資者應自行承擔投資決定所帶來的所有風險。如有需要,應尋求獨立專業意見。
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應先考慮自己的個人情況 ,包括但不限於個人的財政狀況、投資經驗、投資目標及應考慮相關基金投資的性質、條款以及風險。